

【来源:内分泌科 作者:舒婧】
高血压是指以体循环动脉血压(收缩压和/或舒张压)增高为主要特征(收缩压≥140毫米汞柱,舒张压≥90毫米汞柱),可伴有心、脑、肾等器官的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临床综合征。
高血压的危险因素有哪些呢?
1.遗传因素;
2.精神和环境因素:长期的精神紧张、激动、焦虑,受噪声或不良视觉刺激等因素也会引起高血压的发生。
3.年龄因素:发病率有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的趋势,40岁以上者发病率高。
4.生活习惯因素:膳食结构不合理,如过多的钠盐、低钾饮食、大量饮酒、摄入过多的饱和脂肪酸均可使血压升高。吸烟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,为高血压的危险因素。
5.药物的影响:避孕药、激素、消炎止痛药等均可影响血压。
6.其他疾病的影响:肥胖、糖尿病、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、甲状腺疾病、肾动脉狭窄、肾脏实质损害、肾上腺占位性病变、嗜铬细胞瘤、其他神经内分泌肿瘤等。
如何正确测量血压
1.测量前30分钟内禁止吸烟、饮咖啡或茶等,排空膀胱,安静休息至少5分钟。
2.首诊测量双上臂血压,以后通常测量读数较高的一侧。若双侧测量值差异超过20mmHg,应除外锁骨下动脉狭窄的可能。
3.每次门诊测量两次,间隔1~2分钟,取两次的平均值记录。如果两次差异>10mmHg,则测量第3次,取后两次的平均值记录。
身为高血压患者,该怎么吃呢?
1.要控制能量的摄入,提倡吃复合糖类、如淀粉、玉米、少吃葡萄糖、果糖及蔗糖。
2.限制脂肪的摄入,烹调时,选用植物油。
3.适量摄入蛋白质,高血压病人每日蛋白质的量为每公斤体重1g为宜。
4.多吃含钾、钙丰富而含钠低的食品,如土豆、茄子、海带、莴笋。含钙高的食品:牛奶、酸牛奶、虾皮
5.限制盐的摄入量:每日应逐渐减至5g以下。
6.多吃新鲜蔬菜,水果。
7.适当增加海产品摄入:如海带,紫菜,海产鱼等。
日常生活中应该:
1.早期高血压患者可坚持适当的锻炼,如骑自行车、做体操及打太极拳等。
2.要有充足的睡眠,保持心情舒畅,避免精神紧张和情绪激动。
3.合理膳食,营养均衡,减少脂肪摄入,少吃或不吃肥肉和动物内脏,补充适量蛋白质,多吃蔬菜,增加粗纤维食物摄入。
4.强调长期药物治疗的重要性,必须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,不能擅自突然停药。
5.教会病人和家属正确的家庭血压监测方法,定期去医院进行复诊,以便有效的控制血压,并根据降压效果和药物不良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