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【来源:康复科 作者:钟紫怡】
最近56岁的王女士来到医院,告诉我们向来健康的身体出现了一些问题,因腰部疼痛引起的长时间卧床,下肢肿胀明显,还感到下肢的疼痛,进而来到我科就诊,这是什么情况呢?经过检查、分析,原来王女士的不适症状是深静脉血栓引起的。
什么是深静脉血栓呢?
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的凝结,阻塞管腔,从而导致静脉的回流障碍,是很常见的血栓类疾病。全身主干静脉均可发病,尤其多见于下肢。
急性期,当血栓脱离了腿部的静脉,游走到肺脏,阻塞肺部血管,就形成严重而致命的肺栓塞。后期则因血栓后遗症,影响病人的生活和工作能力。
深静脉血栓具有很高的发病率、误诊率以及死亡率。深静脉血栓在中国的发病率也非常高,在各种手术前后,尤其在骨科创伤后,甚至可达40%以上。深静脉血栓若没有及时治疗,可造成不可恢复的严重损伤,基至可因发生急性大块型肺栓塞在30~120分钟内致人死亡。肺栓塞在急性心血管病的死因中排名第三。
2.深静脉血栓会产生什么症状呢?
一般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会出现患肢肿胀、疼痛、皮温升高、浅静脉怒张等表现,但是血栓形成早期可以没有明显症状,这也是静脉血栓容易被忽略的原因之一。
3.有哪些人群要注意呢?
* 静脉壁损伤——可由静脉内输注各种刺激性溶液导致静脉炎,骨折碎片损伤血管,静脉周围的感染病灶引起。
* 血流缓慢——常见于手术、肢体制动、长期卧床或久坐的病人。
* 血液高凝状态——主要见于肿瘤病人、产后、长期服用避孕药、创伤、术后等情况。
* 其他高危人群:老年人、肥胖、长途坐飞机、需要长时间站立或坐着工作的人群等。
4.如何预防?
1、基础预防:
改变生活方式:戒烟酒,平衡膳食,保持大便通畅,避免久坐。
做好慢病管理:控制血糖、血脂、血压。
有效抬高患肢20-30°,尽量避免在腘窝处单独垫枕、过度屈髋。
注意保暖。
鼓励并协助患者Q2H翻身一次。
早期活动和功能锻炼:深呼吸、直腿抬高、股四头肌舒缩锻炼。
踝泵运动:30-60次/分钟,2-3分钟/组,除睡眠外,每小时一组。
保证充足的液体量:病情允许的情况下,>2000ml每天。
注意保护血管:避免反复穿刺,避免患侧输液和下肢输液。
2、物理预防:
可穿弹力袜、抗血栓压力泵、足底泵、间歇充气加压装置。
3、药物预防:
如利伐沙班、低分子肝素。